-2020-
09/10
12:42
编辑:本站
对标先进找差距 服务大局勇争先 武汉法院全力打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
2020年8月26日,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同时发布信息——武汉法院营商环境互联网公开平台正式上线,通过平台广泛接受公众监督,切实提升司法透明度,不断完善、提升司法服务质量。由此,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武汉成为中部地区率先在互联网上公开法治营商数据、每日实时更新数据的城市。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找准司法审判工作服务营商环境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标全国一流,在优流程、强服务、严监管、增质效上下功夫。2019年以来,市法院修订80余项工作制度,不断提升司法便民利民服务水平,采取有效工作措施,强化产权保护理念,改善诉讼服务体验、优化审判执行流程、加强破产审判机制改革,增强司法监督与公开,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卓越成效。
2020年6月20日,受疫情影响,身处北京、广州、武汉三地的案件当事人在市法院网络法庭“相聚”,法官线上开庭。
围绕产权保护 公开承诺“八个必须”激发企业活力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市民的高品质生活,都离不开城市的高效能治理,离不开金融、投资、外贸、民生的稳定。为此,市法院主要负责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对标上海等先进城市,牢固树立“店小二”服务理念,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市场评价作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为把武汉打造成为发展环境最优、投资吸引力、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最强的城市提供更加优良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2020年7月27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法院诉讼服务和审判执行工作应坚持“八个必须”,内容涵盖立案、审理、执行各个环节,着力破解诉讼维权成本高、中小股东诉讼难、破产案件耗时长、生效判决执行难等问题,全力保障企业财产财富安全和企业家人身安全,获市领导点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20年7月27日,全市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召开。
在被告单位安心公司(化名)、被告人王某涉嫌诈骗罪一案中,蔡甸区法院和市法院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认为隐瞒质押财产性质的行为仅属于民法上的民事欺诈,不构成刑法上的犯罪,坚持判决涉案企业和企业主无罪,体现出武汉法院对市场主体的充分尊重与关爱。
“优化营商环境,依法守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时代赋予审判工作的历史使命。要加大惩治侵犯产权犯罪力度,改进办案方式方法,决不能发生办一个案件搞死一个企业,或因办案简单化或不讲方式方法而导致企业经营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倒闭的情况!”
围绕“六稳六保” 优化司法服务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千方百计服务“六稳六保”,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是近来武汉法院工作的“重头戏”。全市法院通过便民服务、善意执行、多元解纷等纾困举措,让企业尽快解决纠纷,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来稳定企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武汉某市场物业管理公司开发了喜洋洋城市广场项目(化名)。后因资金链断裂,该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陷入债务漩涡,债权人四处投诉,对当地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2017年8月,东西湖区法院裁定受理该物业公司等七家关联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为避免广场停业造成整体资产贬值,法院决定物业公司继续营业,并指导管理人委托第三方物业公司维持城市广场运营。
为保障重整程序有效开展,一揽子解决企业债务危机,东西湖法院积极与党委、政府进行协调沟通,引进第三方公司,投资3.74亿元对喜洋洋项目进行重整。2019年11月,重整计划执行完毕,近千户债权人得到清偿。
“新冠”疫情背景下,市法院心怀体恤企业的“同理心”,坚持“执调并举、善调速调”,积极发挥执行工作对市场主体的司法保障功能,在快速实现当事人胜诉债权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2020年7月31日,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硚口区法院执行员常纲献上亲笔题写的书法作品“生死时速——为企业保驾护航,为百姓排忧解难”。
武汉某公司因拆迁关停厂房,后因周转资金不足,原本承诺给职工的补偿款也一直没有到位,公司法定代表人张川(化名)被列入失信人名单。考虑到企业确有困难也一直在积极解决问题,硚口区法院决定在企业法人提供足额担保的情况下,解封用以担保融资的大厦,帮助企业顺利获得第三方融资,让公司重获生机,及时兑现了职工的补偿款。2020年7月31日,张川来到硚口区法院,将亲手题写的一幅“生死时速”书法作品送给执行员常刚,以示感谢。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秉持善意促和解,共和解执行案件537件,和解总金额8.05亿元,为企业纾困复产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当事人对执行案件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围绕群众企业获得感 全力打造全域诉讼服务体系
法院几天能立案?区法院的上诉案件几天能移送到市法院?破产案件迟迟结不了案怎么办?强制执行快不快……2019年始,市法院聚焦营商环境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突出问题,建立武汉法院优化营商环境指标考评体系,向审执效率正式“宣战”!
秉承“向科技要速度,向管理要效率”的原则,市法院以信息化和审判管理为抓手,优化审判执行流程,建设破产案件管理平台,升级执行信息系统,强化对民商事案件的全流程管控,全方位提升监管效率。
2020年6月15日,市法院新诉讼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总面积7400平方米,1至4层为服务区,为当事人提供各种精准服务。
2020年6月18日,市民在市法院新诉讼服务中心体验自助司法服务。
“从迈进诉讼服务中心大门的那一刻,通过人脸识别,后台会为每一位当事人实现后期人工、自助服务的精准匹配,导航设备会告诉你下一步该干什么,去哪个窗口,找哪位法官,自助仪器可以预判出官司胜算几率,预估诉讼费,为当事人提供‘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的两级法院‘全域诉讼服务’新体验。”市法院办公室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
按最高院两个“一站式”建设要求,市法院还主动作为、探索创新,将“一站式”建设向后延伸,推行“五集约”“五同步”“两便利”的工作模式,专设执行事务区,将执行工作整体前移,与立案部门无缝衔接,在申请立案当日审核材料、当日线上查询冻结财产、当日约谈申请人,将执行案件平均提速15-20天,承诺当事人最多“跑一次”。
今年7月初,市法院立案庭新收了一批执行案件,执行员孙兆松发现其中三案具备一定的调解基础,按照执行事务中心“当日立案、当日约谈”的工作流程,孙兆松一刻也不耽误,“趁热打铁”组织当事人商谈和解。
“距离申请立案仅10天左右的时间,3个案件的当事人陆续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实际支付,共实现债权近亿元。这三案当事人有的是民营养老机构,有的是央企,还有的是外省企业,资金就是企业的生命线!仅以其中一个案子为例,如果我们晚执行到位一天,被执行人就必须多支付利息10500元。我们为企业节约时间,就是真正为企业减负!”
“俗话说得好,和气生财。为了生意上的纠纷闹上法庭,费时费力打上几年官司,对于企业尤其是私营业主来说,肯定不划算!”市法院立案一庭熊青庭长介绍,今年,市法院在全院民商事案件审理流程中推行繁简分流、立案调解、简案快审等新机制,打造四个全新的快审团队、一个调解团队,引入银调中心等社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许多案子在法院立案之前就已经达成和解协议,甚至履行完毕,司法效率和解纷效果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