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生效的刑事判决书,一份明确的不予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清晰地指向交付执行的终点。2025年初,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却在专项清查中发现,罪犯何某某在被依法作出不予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并移送执行后,未能及时进入执行程序。
经调查核实,何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因其患病,法院依法委托鉴定后确认其疾病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对其作出不予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并将执行文书移送了公安机关。但直至专项清查时,收押执行环节仍处于迟滞状态。
问题出在哪儿? 刑执检察官调查发现,此案反映出法律文书流转与执行衔接环节存在不畅,未能完全符合《刑事诉讼法》及“四部门”联合意见关于“对法院决定不予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依法及时收押”规定要求。武昌区检察院及时依法向相关单位发出纠正意见,督促立即交付执行。最终,在看守所、监狱等相关监管部门协同配合下,何某某被依法收监。
个案监督的背后,是检察机关对刑罚交付执行中存在的堵点、难点、痛点的系统性关注。如何确保每一份生效判决都能顺畅交付、及时执行?这需要各方的协同治理。

为进一步破解交付执行难题,武昌区检察院将监督视角前移。2025年6月,一场聚焦刑罚交付执行规范化的检察建议公开听证会召开。公安机关法制部门、看守所负责人等与检察官围桌而坐,直面问题。

听证会上,刑事执行部门检察官以何某某案为切入点,结合近年来的数据分析与类案剖析,指出了当前交付执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风险隐患。“刑罚执行关乎司法公信,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是对法律权威的侵蚀。”检察官依据《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指引》等法律法规,阐明了制发检察建议的法律依据和整改要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参会单位畅所欲言,围绕交付、收押、送监等重点环节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将以此次检察建议为契机,强化协同配合,严格落实整改,通过建立定期会商、信息通报、联合检查等长效机制,凝聚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交付执行工作提质增效。听证员则结合自身履职经历,提出了改进交付执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场听证,是检察监督刚性和智慧的体现,也是执法司法机关共筑法治防线的生动实践。”听证员表示,“武昌区院没有止步于个案纠错,而是以检察建议为抓手做好深层次监督,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打通执行堵点,需要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相向而行、协同发力。”武昌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刘晓明强调。目前,该院正持续跟踪检察建议落实情况,通过台账式监督确保整改“不悬空”、漏洞“不反弹”。今年1-6月,已推动执行到位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