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智苑社区,人们常能看到一个年轻的身影穿梭于楼栋间,她是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左岭街派出所的一级警员董佩珏,一位25岁的“00后”社区民警。2022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的她,虽然从警仅三年,却已成为社区居民们交口称赞的“小董警官”。
智苑社区是国有企业棚改还建社区,居民多为原葛化集团、武汉化工二厂退休职工,老龄化程度高,拥有186名独居老人和235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
2023年12月,董佩珏正式接过社区民警的“接力棒”。初到社区时,内向的她坦言:“见了老人不知说啥,敲门后站在门口都发怵。”“社区工作得敞亮,把群众当家人,他们才跟你掏心窝子。”师傅韩红卫的点拨让她豁然开朗。
转机来自一次偶然的发现。当看到社区广场上老人们跳广场舞的身影,学过多年舞蹈的董佩珏找到了拉近关系的“金钥匙”。从那时起,下班后的她常换上运动鞋,悄悄加入广场舞队伍。从跟不上节奏的“新手”,到被推上前排领跳,再到偶尔表演一段爵士舞,她的“社恐”在欢声笑语中渐渐消散。一声声“爷爷”“奶奶”的亲切呼唤,让老人们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个充满活力的“小丫头”。如今在社区走一圈,董佩珏常被老人们团团围住。“小董警官,7栋2单元楼道里堆放的有杂物,你去看看。”“佩珏,帮我看看这药说明书咋写的?”这些浸润着烟火气的“家长里短”,不仅让她摸清了与老人们相处的门道,也将“小董警官”的名字深深扎进大家心里。

一本笔记簿
记录“烟火暖账”
在董佩珏的警务装备中,有一本特殊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社区老人们的详细信息:“4栋蔡爹爹,86岁,出门靠轮椅辅助,爱吃五花肉,忌生冷;7栋胡奶奶,82岁,手部有疾,儿子在外地工作,每月5号代买降压药……”这本被董佩珏称为“独居老人档案”的笔记本,背后藏着一个风雪天的故事。
2024年2月,武汉遭遇暴雪天气,行动不便的蔡爹爹被困家中,正为生活物资发愁时,董佩珏提着刚采购的肉菜出现在门口,身上还沾着未融的雪花。这次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独居老人的日常“小事”,往往就是他们的“天大事”。回到办公室,她立刻建立了“重点独居老人帮扶工作簿”,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录每位帮扶对象的楼栋、健康状况、饮食偏好和特殊需求。左岭派出所教导员万成评价道:“小董的本子记的是琐事,暖的是人心。有了这本‘档案’,社区独居老人的需求从‘等求助’变成了‘被提前关照’。”

科技赋能
筑牢养老“安全网”
除了“人工关怀”,董佩珏还善用科技手段为独居老人筑牢“安全网”。她依托现有科技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社区警务队各方力量紧密融合,强力推进新“一标三实”、智能安防感知以及特殊人群联管联控工作,为部分老人家中安装一键呼叫、门磁、烟雾报警器等智能设备。去年冬天,7栋陈爹爹突发胰腺炎,按下报警器后,董佩珏和社区工作人员火速赶到,将其送医救治。今年“五一”期间,“AI管家”发出预警:3栋刘婆婆家的门磁传感器连续3天无动静。警觉的董佩珏立即从家中赶到社区,发现老人因感冒卧床,她随即为老人量体温、买药,并在随后几天保持联系,直至老人康复。

激发银发“自治力”
巧解邻里“鸡毛蒜皮”
社区里有支由50名退休老人组成的义务巡逻队,董佩珏不仅日常组织大家开展治安巡逻、普法宣传、爱心义剪等志愿服务,更善于挖掘这支队伍的独特优势。老人们人熟地熟、威望高、生活经验丰富,在她的引导下,多次化解邻里摩擦。7月29日,4栋2单元5楼的张爹爹投诉楼下半夜敲房顶,影响休息。董佩珏联合物业上门了解,发现是4楼刚返乡休假的朱师傅不堪白天楼上小孩跑动噪音而“反击”。摸清原委后,她邀请与朱师傅相识多年的巡逻队成员朱爹爹一同上门劝解。在她和义务巡逻队的耐心调解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据了解,担任智苑社区民警以来,董佩珏已妥善调处各类小矛盾、小纠纷百余起。参警三年来,她先后获得东新分局“优秀女警”、“优秀青年民警”、2024年度优秀公务员等荣誉。
从最初面对老人时的“怯场”,到如今成为老人们张口就念、遇事就找的“小董警官”,董佩珏用一支广场舞、一本记满琐事的日志、无数穿梭楼栋的脚步,悄然叩开大家“心门”的同时,也书写着自己的藏蓝青春。这位年轻的社区民警,正用真心、细心和智慧,成为社区老人们的“贴心人”,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社区的安宁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