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安网

法治 建设

-2023-

03/06

03:29

编辑:本站

江夏:构筑多元化解 “综合体” 打造矛盾纠纷 “终点站”

“为了要回这笔钱,我自己都不知道还要跑多少路、花多长时间,没想到第一次来区信访部门就得到解决,我很感动,真的要感谢政府!”肖先生一边感动的说着,一边向区信访局递上了一面印有“为民解忧情深似海,为民办事关怀备至”的锦旗。
这是江夏区“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发挥作用,让群众快速解纷争的生动体现。
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江夏区以“提服务、促和谐”为理念,以“江夏模式”为引领,以“五抓”促“五变”为工作思路,延伸矛盾纠纷治理触角,让群众“一扇门进出”,纠纷“一揽子调处”,矛盾“全链条化解”,实现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抓体系建设,变“单打独斗”为“联动作战”
以区、街、村(社区)三级纵向体系和区直责任部门横向体系为依托,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元化解体系。
组织体系
构建起指挥有力、运转有序、处置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区委、区政府严格履行平安建设主体责任,将平安建设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与13个街道、84个区直部门、21所驻区高校签订平安建设目标责任状,严格督导落实主要领导“一岗双责”制。加强网格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累计建成网格党支部343个、发展网格服务党员1915人、搭建各类服务管理群1150个。
责任体系
常态组建工作督导组,累计开展“十大专项行动”专项督导35次、专项整治突出治安问题57次。科学制定各级各部门“权责清单”,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平安办统筹、专项组推进、各部门负责、全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全面深化区、街、村(社区)“三级联动”抓落实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层级传导压力、上下协同推进的抓落实工作体系。
保障体系
将“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运行费用全额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该区共建有各类调解组织367个,其中街(园区)调委会16个、村和社区调委会342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7个、大型商圈调委会2个。88名社区民警进社区(村)“两委班子”,277个行政村全部落实“一村一辅”。  
抓阵地提升,变“功能单一”为“一站统揽”
以群众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为目标,扎实推动区、街两级矛盾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
“一站式”解纷阵地
江夏区投资300余万元对该区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可满足20余个部门集中入驻办公,30余件矛盾纠纷同时在线调解。以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为抓手,建成区级综治中心1个、街道综治中心13个、社区(村)综治中心354个,实现三级全覆盖。
“一体化”调度平台
将区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区综治中心的功能整合统一,召集区住建局、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公安分局、区人民法院等10余个常驻部门办公,其他区直部门和13个街道(园区)根据案件情况随驻,达成了“全科受理、集中办理、进一扇门、一次化解”的“一站式”服务功能,打造现实版群众“解忧杂货铺”,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 
“一条龙”服务管理
立足功能定位,设置大厅、登记、接访、安保及功能区“五个”服务区域和争议速裁、司法调解、行政复议、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功能室,服务种类众多且齐全,来访“顾客”只要“按需下单”,就能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实现了“前端”一站式受理、“中端”一键式分流、“后端”一揽子调处的科学布局。
抓流程再造,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
严格按照“闭环管理,多元化解”的工作标准,打造流水作业式调解线,真正实现从“只受理不办理”向“受办一体”转变。
健全入驻管理机制
按照重点部门集中常驻、一般部门轮流入驻、涉事部门随叫随驻的入驻原则组织责任单位和调解组织入驻中心集中办公,通过统一窗口受理、共享调解场所、融合调解力量、汇集专家资源,实现调解资源集约化供给,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
打造闭环落实机制
“前端”无差别受理。设置群众诉求无差别受理端口,根据区分事项类型,分流至服务窗口精准办理。“中端”多元化调处。坚持“调解为先、法治兜底”,优化诉调、检调、警调、访调、专调一体化联动机制,配套运用仲裁、公证、司法确认等方式增强问题化解的法律效力。“后端”闭环式运行。完善受理、研判、分流、调处、督办、问效等全周期闭环运行流程,实行接诉即办、定时催办、超时督办。
构建多元化解机制
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专业调解力量,实现多调联动。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等纠纷解决方式,统筹整合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资源力量。建立“法院+工会+仲裁委”劳动人事争议诉调对接机制,引入13家调解组织123名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深入推进“法指针”、“法治联盟”,推广“警调衔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2022年该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3949次,调解矛盾纠纷3983件,调解成功率100%
抓数字赋能,变“桥头堡”为“指挥部”
积极推进“一网统管、一办到底”解决群众诉求系统集成改革,切实提升“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智能化水平。
拓宽诉求渠道
构建以“12345”市民热线、信访窗口、网格化治理大平台为支撑“3+1+X”群众诉求收集渠道,实现对“线上”“线下”诉求的全覆盖。持续推进政法智能化“1234”工程建设,积极推行网上办公、数据共享、视频会议、问题研判、智慧调度等政法智能化功能模块运用。
深化分析研判
搭建智慧江夏城市“大脑”,汇聚江夏社会治理数据库,推动职能部门基础数据信息和视频监控信息相互流转、共享应用,有效汇聚区直32个政务部门信息4400万条。利用大数据对受理的矛盾纠纷进行多维度分析研判,实时掌握社会矛盾发展趋势,并梳理形成矛盾风险预警提示函,督促“属地”“属事”单位科学制定应对措施,针对性地抓好系统治理。
加强指挥调度
依托平台搭建一体化社会治理综合指挥系统,实现社会治理信息的统一接入、统筹调度。完善监督指挥体系,构建区、街、区直相关部门、村(社区)四级社会治理数据监测体系,严格“研、交、督、办、结、馈”工作闭环机制,实现社会治理要素“看得见、呼得出、反应快、处置好、反馈及时”。开展专项治理,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排查化解等十大专项行动。
抓品牌创建,变“按部就班”为“特色引领”
持续放大“江夏模式”品牌效应,将“治政之要在于安民”理念落实到“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实践中。
抓区域品牌
进一步擦亮“江夏模式”金招牌,谋划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深化“多网合一”改革,推动社管系统、“江夏微邻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等全区事件处置类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基层治理“大联动”机制,实现“报”“呼”“推”“办”“考”闭环管理。
抓调解品牌
打造“马长生调解工作室”、“程萍调解工作室”、“康波调解工作室”等个人品牌调解室,2022年成立菜鸟网络江夏园区调委会,合力构建电商产业领域调解大保护工作格局。深化“枫桥式派出所”创建,区公安分局庙山派出所经逐级推荐,被市局作为湖北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候选单位向省厅推介。推进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一庭一品”,实施“一庭一策”。增设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室13个,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司法服务。
抓社会品牌
打造信访特色品牌,由区信访局、团区委联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建立“信访局+志愿者”合作模式,推进“青春•和谐”信访法律服务活动。设立平安稳定“1+4+N”坐席研判新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网格优势,建立志愿者队伍143支,综治安保队伍13支,共计3300余人,全力投入治安巡逻、平安宣传、矛盾调解、心理疏导等工作。
抓创新品牌
区人民法院创新诉前鉴定,将司法鉴定程序提前至诉前调解阶段;创新诉调平台化解企业纠纷。五里界法庭创新“三步”调解法,“一站式”化解纠纷;创新巡回审理模式,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司法服务,实现“1+2>3”的效果;创新开展“夏法夜话”活动,把更多的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
抓理论品牌
打造江夏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理论调研亮点名片,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跃出“电脑”走出“办公室”。撰写调研论文《新时代公共冲突视域下人民调解制度的研究》、《法治政府建设视野下行政复议调解的制度建构》等30余篇,荣获国家级奖项7个,省级奖项4个,市级奖项2个,在江夏区地方人大《调查研究文集》上发表10篇,申报的湖北省司法厅法治湖北建设研究课题,是全市首家行政单位成功申报立项并顺利结项的省部级研究课题,在省市单位开展理论研究走在前列。
江夏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将扛起服务全区社会稳定责任,走在前、开新局,努力实现“各类矛盾进一门、调解力量汇一地、多元手段聚一楼、过程统管用一网、纠纷化解跑一地”的目标,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探索江夏模式、交出江夏答卷、传递江夏温度、共享江夏幸福,奋力开创矛盾调解工作新局面。

来源:江夏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