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安网

法治 建设

-2025-

07/14

05:31

编辑:本站

从“隐身”拒赔到主动履行 这场执行调解让双方“点赞”

拿着仲裁裁决书,却迟迟未能兑现权益。这是今年年初,工伤职工老张面临的困境。
几年前在工地施工时,老张不慎摔伤导致八级伤残,经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确定老张所在的建筑公司需支付其工伤赔偿款31.5万元。
然而,裁决生效后,建筑公司始终没有动静,负责人也避而不见。等待了几个月的老张最终决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立案后,执行法官任保群迅速研判案情。事实摆在眼前:生效裁决确定的赔偿款未履行,而申请人老张因伤致残,后续生活和治疗都急需这笔资金。更紧迫的是,被执行人采取了消极回避的态度,意图不明。
为防止财产转移,切实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任保群果断出手,第一时间依法查封了被执行公司的银行账户。
效果立竿见影,账户被封带来的现实压力,让一直“隐身”的建筑公司法定代表人叶某再也坐不住了,主动联系了法院。
面对执行法官,叶某表达了委屈和不解:“我们只是个小公司,老张受伤后,公司已经垫付了大几万的医疗费、护理费,现在怎么还要赔30多万……”
任保群并未直接“施压”,他耐心地拿出裁决书,针对叶某的疑问,逐项解释计算依据和法律规定——“裁决书上这30多万,主要部分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这三项是法定项目,有明确的核算标准。”
“至于之前垫付的费用,在劳动仲裁时已经计算进去并作了相应的扣减,刚才我们一笔一笔进行了核对,并不存在‘重复付钱’的情况。”
任保群清晰、细致的讲解,结合着具体数字和实际扣除情况的说明,让原本困惑的叶某逐渐理解了裁决金额的依据,心中的疑虑和不平也随之消解。
“法官,能不能帮忙做做工作,双方协调一下,找个我们能负担得起、老张也能接受的办法?”叶某表示愿意履行,但也如实反映了当前作为初创公司的客观困难,提出了希望和解的请求。
既要让老张急需的赔偿款尽快落实,又要避免让建筑公司本就紧张的资金链“雪上加霜”。任保群意识到,这是一个实质化解纠纷的契机。
“老张,在你受伤初期公司垫付了不少费用,他们也不是完全不负责任。现在叶总也表达了和解意愿,但周转困难是实情。您看,您愿不愿意和他协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尽快解决问题的方案?”
听到任保群的分析,老张也很实在:“法官,您说得在理。出事的时候他们确实拿了钱,也去医院看了我好几次。我也是念旧情的人,到法院来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也希望早点解决。”
这一次的顺畅沟通,打破了执行僵局。任保群再次与叶某沟通具体方案时,他立刻表明态度:“太好了!老张能理解困难、愿意谈,我们更要拿出最大诚意!我马上想办法去筹措,一定给他一个满意的交代!”
双方的相互理解释放出巨大的和解空间。在任保群的组织协调下,不到一周双方就达成了一致意见:一个月之内,由建筑公司一次性向老张支付30万元。
经老张申请,任保群当天对建筑公司账户进行了解封。
两周后,叶某给任保群打来电话,说明公司有一笔回款已经到账,马上就可以将赔偿款打到法院账户。
“这笔钱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了!”拿到赔偿款的老张,如释重负。
一旁的公司负责人叶某也长舒了一口气:“这次真是多亏了法官帮我们沟通到位,既让我明白了该承担的责任,也以最短时间化解了纠纷、解封了账户,事情总算圆满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