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安网

法治 建设

-2025-

08/26

05:49

编辑:本站

东湖高新区:跨国货款难追回?“法院+综治”联动发力,6天化解涉外商事纠纷!

“Please help me! I paid for the goods but didn't receive them. The police said this matter was a civil dispute, so I came to court.” 

 2025年8月12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里,孟加拉国籍当事人Mr. A手持一叠单据,用英语焦急地向窗口工作人员求助。他一脸疲惫,语气急促地重复着自己付款后却迟迟收不到货的遭遇。

语言不通、跨国交易、货款追讨无门,这场看似陷入僵局的纠纷,最终在“法院+综治”的联动机制下,仅用6天便迎来转机,让外国当事人也能同享中国司法服务的效率与温度。

法院前端筛查,精准推送综治调解

 

Mr. A的求助,源于一笔跨国采购纠纷。

2025年6月,他向湖北某新材料有限公司支付7000美元(3500美元现金+3500美元信用证),订购5吨EPS材料,约定10天内从香港发货。

但此后公司屡次失信:先是以“安全问题”拒绝提供货物在港证明,仅提供了一个虚假快递单号;后又索要4300美元“加急费”,收钱后却称无法发货,仅愿退还50%货款。更让Mr. A无法接受的是,对方未经他同意只退还3000元人民币(约420美元),还强迫他签署终止协议。

报警无果后,Mr.A来到法院寻求帮助。窗口工作人员借助翻译软件,快速厘清案情核心,发现案件事实清晰、被告公司可联系、存在调解基础。

为避免涉外纠纷因诉讼流程长、语言障碍等问题拖慢维权进度,法院当即启动“法院+综治”联动机制,将案件第一时间推送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社会治安综治中心,由综治中心派单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联合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专业调解。

综治调解攻坚,法院全程协同保障

区联调委接到案件后,立即指派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接手。

“您别着急,我们一定会尽力帮您协调。”

考虑到Mr. A不懂中文,调解员第一时间添加了Mr. A的微信,借助翻译功能搭建起沟通桥梁,成为他与公司之间的“双语纽带”。

调解过程中,“法院+综治”的联动优势不断显现:

法院提供法律指引 综治聚焦协商落地

法院虽未直接参与调解谈判,但前期已向综治中心明确了案件的法律边界——如货款金额的法律认定(Mr. A总计支付11300美元,扣除已退3000元人民币,剩余需退约3.8万元人民币),这让调解员在协商中有了清晰基准。

综治化解矛盾分歧 法院衔接后续保障

Mr. A与公司就退款期限陷入多轮争执:“我最多接受6个月分期”“必须加上违约金条款”。

公司起初只同意“每月1000-5000元”,后来在调解员多轮沟通下,逐步优化方案。

期间,法院同步向综治中心明确表示:“若调解成功,可立即启动司法确认,出具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文书。”这一信息被调解员及时转达,有效缓解了Mr. A“怕公司违约拿不到钱”的顾虑,为后续达成共识奠定基础。

遭遇调解僵局 法院综治协同破局

由于对公司极不信任,Mr. A在谈判中多次提出新要求:股东担保、提高违约金、质疑还款能力……

调解一度濒临破裂。

关键时刻,调解员一方面继续与公司协商,争取到“每月付3000元+4000元违约金”的更优方案;另一方面向法院反馈进展,法院随即表示:“我们可以安排专业翻译,确保当事人完全理解条款。协议经司法确认后具备强制执行力,对方一旦违约,当事人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这一承诺彻底消除了Mr. A对后续履约风险的担忧,最终同意调解方案。

法院终局保障,让调解协议有牙齿

调解方案达成后,法院主动衔接后续服务,确保协议执行无忧。

在签署现场,专业翻译人员全程协助,将调解协议书、调解笔录等全部文书翻译成英文,逐条向Mr. A解释“每月还款金额”“违约金计算方式”“若公司违约可直接向执行局申请强制执行”等核心内容,确保其在完全理解法律后果的前提下签字。

协议签署后,经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法院立即启动司法确认程序,出具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裁定书。这意味着,一旦公司未按约定还款,Mr. A无需再走“立案-开庭-判决”的漫长诉讼流程,可直接凭裁定书向法院执行局申请强制执行,大大降低了其后续维权的时间与成本。

从法院立案大厅的“紧急求助”,到综治中心的“双语调解”,再到法院的“司法确认保障”,这场跨国纠纷的化解仅用了6天时间,成为“法院+综治”联动机制的生动实践。

法院发挥司法专业优势,做好案件筛选、法律指引与终局保障;综治中心依托基层调解资源,聚焦矛盾协商与沟通协调,二者无缝衔接、协同发力,既高效解决了当事人的急难愁盼,也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专业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