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27
02:59
编辑:本站
东湖高新区:千万合同僵局如何走向“双向奔赴”?
既要及时兑现胜诉权益,又要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这并非贪多求全,而是审判与执行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更是司法解纷机制迈向实质高效的生动实践。
近日,东湖高新区法院办理了一起普通却颇具代表性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千万价值设备的买卖合同,长达一年的交货调试期,合同双方从融洽合作到失去信任,最终却又重拾信任、实现共赢。这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案件立案之初,审判团队便注意到该案系由外地法院移送管辖而来。与案件同步移送的,还有对方法院作出的一笔1300余万元诉前财产保全,已冻结被告公司账户资金——几乎覆盖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足额冻结财产,案件具备调解基础。”书记员王佳璐第一时间启动送达与调解程序。但双方的态度却让她陷入两难:
原告坚持:“只要对方付款,我们就同意调解。”
被告却称:“付款可以,但是得先解封。”
“先解封还是先付款?”成了横亘在双方之间的“死循环”。与此同时,被告迅速提起反诉,局面愈加复杂。
尽管调解暂未成功,庭审仍如期进行。双方按照开庭时间如约而至,举证质证环节清晰有序,法庭陈述理性克制。庭审结束后,法官多次组织调解,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案件立刻进入实体处理并依法宣判。
判决书送达后,承办法官罗婷却始终放心不下。原来,她此前了解到,原告坚持要求被告尽快付款,是因为上游供应商货款早已到期;而被告也愿意主动履行判决,不希望留下强制执行记录,但因账户被冻、金额巨大,履行必须动用冻结款项。
原告坚决不同意解封,被告则表示若进入强制执行将上诉维权。
“一旦上诉,花费的时间成本对双方何尝不是一种损耗?”书记员杨柳青道出关键。
僵局,再度回到了“解封”与“付款”这个原点。
“执前扣划”破冰
既要兑现权益,也要护企发展
如何既尽快实现债权人权益,又最大限度减少司法措施对债务企业的影响?
经过深入研判,审判团队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 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的工作指引》,提出尝试“执前扣划”——既可不解除保全措施实现债权人权益,也能让债务人在免于执行成本、不影响征信的情况下履行债务。
划扣条件和方案一经提出,很快获得双方认同。当事人均表示服判息诉,不再上诉,并共同向法院提交执前扣划申请。
因“诉”重拾信任
收到申请后,经过认真审核,团队成员迅速制作民事裁定,并及时移送执行。案款划扣成功后,被告公司代表欣喜地发来消息:“对方已确认收款!”
数日后,法院更意外收到被告送来的锦旗。这份“谢礼”,不仅是对法官专业智慧的认可,更是对司法“温度”的致敬。
“庭审时双方寸步不让,现在却能握手言和。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他们重启合作铺路”,速录员文芷祎开心地说到。
该案的成功处理,进一步印证:司法解纷,不是简单“一判了之”;司法服务,也不应止于程序结案。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更需司法机关伴以平等、高效、智慧的保护,需要裁判者促“调”、促“和”、促“实质化解”。
唯有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营商环境才能持续优化、释放活力。
其实,这并非是东湖高新区法院第一起执前划扣案例,类似的创新实践,正逐渐成为法院的工作常态。未来,东湖高新法院将继续拓展司法服务边界,用专业与智慧持续解锁司法公正高效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