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长桌,几杯热茶,法官与工会调解员分坐两侧。3小时之后,两名原本情绪激动的劳动者和企业代表相继签字,两起关联劳动纠纷顺利化解。
这样的调解现场是江岸区法院岸北法庭日常工作中的一幕。
今年以来,岸北法庭持续擦亮“安薪护企”品牌,立足专业化审判职能,创新构建“联动调处、多元化解、闭环服务”融合解纷体系,推动劳动争议源头预防和实质性化解。日前,已成功化解劳动争议案件516件,同比增长58.16%,先后获评“武汉市工人先锋号”“武汉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等荣誉。
联动调处,协同解纷“多元化”
在岸北法庭的调解室内,小张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此前,用工平台以“合作承揽”为由否认劳动关系,致使其工资和工伤保险问题迟迟未能解决。
借助区综治中心整合资源力量,充分发挥法院专业审判优势和工会了解政策、贴近劳动者的组织优势,仅用3个小时,小张不仅拿回了被拖欠的工资,工伤赔偿也同步到位,更有其他2起关联案件一并化解。这样的高效调解,正是岸北法庭“联动式调解”的生动实践。
以法院为主导,做实“法院+N”多元解纷,与区人社局、区总工会强化沟通协调,签署《关于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联动调处机制的备忘录》,完善工会、行政、仲裁、司法“四调联动”模式,协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如今,这种多方协同、一体调处的模式,已成为化解劳动争议的常态。越来越多像小张这样的劳动者,正切身体会到“维权”过程中的获得感。
多元场域,拓展解纷“新路径”
在辖区科创园区设立的“惠企安薪”法律服务站里,一场历时四年的工伤赔偿纠纷正在化解。
参照类案判决,法官为企业和劳动者耐心分析法律关系,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企业当场履行了赔偿义务。
“没想到在园区里就能把困扰这么多年的问题解决了。”企业负责人这样感慨。
像这样的司法服务站点“应需而建”——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室、诉讼服务站、调解工作室……在这里,除了从事劳动争议审判工作的法官负责轮值,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等也会交叉驻点,为群众提供从咨询、解惑到调解、司法确认的全流程服务。
对于直接到法庭求助的当事人,创设“示范裁判”功能区,分门别类展示典型案例裁判文书,使当事人更加直观地理解法律条款,起到以类案判决引导调解的作用。通过“示范裁判+类案调解”,1051起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
闭环服务,抓实解纷“全链条”
在创立方产业园的会议室内,20余名企业负责人正专注地填写《用工体检自查表》——这样的“法治体检”,已有200余家辖区企业有了切身感受。
“这种‘企业自检+法官诊断’的方式,帮我们堵住了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避免了纠纷。”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
纠纷预防是起点。岸北法庭将服务纵向延伸,深入企业、园区等举办法治夜校、开展巡回审判,针对用工风险定制普法内容,为企业讲解经营风险,规范用工流程。
后端回访作保障。案件了结后,通过建立90天跟踪回访制度,对履行节点实行动态监管。在调解协议签订后一周内督促付款,到期日二次回访确认,实现权益保障“一站到底”。
从源头预防到末端履责,岸北法庭构建起“筛查—诊断—反馈—调解跟踪—回访”的服务闭环。在这一机制保障下,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协议履行率达到92%,1000多名劳动者诉求得到解决,辖区劳动关系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