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治理,四网共筑平安 ——江夏区金口街综治中心实践探索
近年来,江夏区金口街综治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五类重点人员管控、法治江夏建设和政法数字化建设等四大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构建“四网融合”工作模式,全力筑牢平安建设根基,辖区内治安秩序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一、织密“治理网”,矛盾排查化解更加高效。一是党建引领,构建“多元化”治理格局。创新“党建+综治”模式,构建“片区党组织+湾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群众”的四级服务网络。以“1+5+N”基层服务机制(1个党组织、5个理事会、N个志愿队)为依托,建立平安建设专项工作小队,吸纳党员、乡贤、退役军人等,助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二是建强阵地,打造“一站式”服务场景。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设立群众来访接待厅、矛盾纠纷调解室、社会心理服务室、“雪亮工程”研判调度室、法律咨询服务室、网格化管理服务室等“五室一厅”,打造功能完备、流程规范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一年来,综治中心接待来访322批680人次,成功调解率98%。三是机制协同,实现“全方位”矛盾化解。打破部门壁垒,由综治中心牵头,整合司法、公安、民政、卫健、社保等多部门资源,建立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联调联动机制。针对复杂问题,组织多部门联合会诊,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顺利化解了20余起复杂疑难信访案件。
二、织密“防控网”,重点人员管控更加精准。一是信息摸排“动态化”,打牢基础强管理。组织驻村干部、村(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等力量,对辖区内的五类人员进行地毯式摸排,建档立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定期更新信息,动态掌握其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确保管控工作有的放矢。二是管控措施“精细化”,分类施策保稳定。根据社会治安五类人员不同特点,实行“一人一策”,结合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实际需求,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的管理与服务策略。三是帮扶救助“人性化”,真情关怀促回归。严格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以奖代补”、“低保”、残疾人补助等政策,确保精障人员应保尽保、全员参保。成立帮扶小组,为吸毒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生活救助等服务,帮助其重拾生活信心,帮助15名吸毒人员成功戒毒,并安排就业。
三、织密“法治网”,法治建设根基更加牢固。一是法治宣传“接地气”,营造浓厚法治氛围。通过“送戏下乡”等形式,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微信群等平台,常态化推送法律知识、典型案例。2024年,共开展法治宣传活动32场,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二是法律服务“零距离”,提供专业法律保障。为每个村(社区)配备专业法律顾问,定期在村(社区)综治中心坐班,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处。2024年,法律顾问共开展法治讲座9场,化解矛盾50余起。三是法治实践“促和谐”,夯实基层法治基础。设立“法治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法治宣教活动、“法律明白人”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润滑剂”作用,鼓励其运用法律知识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
四、织密“智治网”,数字赋能治理更加科学。一是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数字化”。以“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硬件设施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搭建基层治理指挥管理平台,实现重点人员快速识别、预警和处置,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上报处理。二是用好线上平台,矛盾纠纷“线上化”。优化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网格化+数字化”建设,健全信息接收、网上交办、结果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探索民呼我应指挥调度试运行工作,通过网上派发信访件,形成案件派发—初步办理—反馈初办结果—线上反馈市民的流程,完成反馈闭环。2024年,共收处市民热线2464件,办结率100%。三是深化资源整合,基层治理“协同化”。探索闭环管理机制,对于复杂问题,实行“接诉即办、未诉先防”的闭环处置机制。承办部门办结事项后,需答复当事人并通过智慧系统向综治中心报送办理结果,确保办理质效。